眉山全搜索

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兼谈三苏家风家训

三苏的养气是有传承的,从快乐的爷爷苏序到大器晚成的布衣宗师苏洵,再到苏轼、苏辙及后辈儿孙,其家风家训为人称道,竞相效仿。

2017年,《苏轼研究》总第48期,刊登了眉山市课题组的文章《三苏家风研究》,指出“三苏家风是三苏前后几代在家庭内部形成的读书之路、史事之鉴、仁爱之心、廉洁之德、直言之性、贤内之助的家庭风气。其流风余韵对于党风政风、民风世风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久,眉山市纪委把三苏家风提炼归纳为四句话十六个字:

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

三苏家风的推出,对于弘扬三苏文化,加强廉政文化教育,纯浩干部队伍廉洁风气,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近,我在准备国家图书馆《公开课》有关三苏的资料时,意外地发现了眉山苏氏一族的繁衍兴盛的密码,这四句话十六个字,可看作三苏家训:

奋厉当世,循理无私,谦以厚人,自洁自好。

1.奋厉当世

据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载:

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太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

中国古代知识份子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更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迈往豪气。少年苏轼听母亲程夫人读汉书《范滂传》,便生出“奋厉有当世志”的万丈豪情,并贯彻于一生。奋厉即奋起、奋斗,当世即现实社会。苏轼从政四十年,无论典领八州,还是谪贬三地,无不心怀天下,奋斗不已。习总书记在新时期讲奋斗时指出:“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古往今来,莫不如是。

2.

苏轼在《东坡易传》里说:“君子之顺也,岂有他哉,循理无私而已。”理是什么?规律,法则。循理就是要充分认识和充分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即“循万物之理,无往而不自得”。无私则要求剔除私心杂念,时时警惕物欲和私欲。他在《上曾丞相书》中进一步指出循理与无私的关系:“以为凡学之难者,难于无私,无私之难者,难于通万物之理。故不通乎万物之理,虽欲无私,不可得也。已好则好之,已恶则恶之,以是自信,则惑也。是故幽居默处而观万物之变,尽其自然之理,而断之于中。其所不然者,虽古之所谓贤人之说,亦有所不取。”

循理无私在当代社会,可以理解为树理想、守初心、遵法纪、断私欲。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的文章中指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3.谦以厚人

苏轼的高祖苏杲(944 -994) “轻财好施,急人之急,孜孜若不及。岁凶,卖田赈济其乡里。逮秋熟,人将偿之,终怜之,屡辞不受,久致破业,厄于饥寒;然未尝以为悔,而好施益甚。”(元•白珽《湛渊静话》)。苏询在《苏氏族谱)中借苏序之口,记下苏杲之德行:“吾父杲最好善,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于爱,与朋友笃于信,乡闾之人,无亲疏皆敬爱之。”

苏轼的祖父苏序(973-1047),“为人疏达自信,持之以谦,轻财好施,急人之疾”(曾巩《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苏轼在《苏廷评行状》中另有评说:“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已。”

满招损,谦受益。厚于待人,薄于待已。可见苏家祖上除耕读传家,更传下谦虚仁爱,厚人薄已的优秀家训。

4.自洁自好

北宋嘉祐二年(1057)苏洵之妻程夫人殁于眉州,享年47岁,三苏父子匆匆离京奔丧。苏洵在武阳(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柳沟山寻得墓地。山分两股,其间有泉,蓄为大井,日饮百家。苏洵乃作《老翁井铭》:“山空寂寥,或啸而嬉。更千万年,自洁自好。”

苏轼于黄州赦还,回归朝廷,入侍哲宗之初,即写下《六事廉为本赋》:“事有六者,本归一焉。各以廉而为首,盖尚德以求全。……乃知功废于贪,行成于廉。”所谓六事,即善(善良)、能(能干)、敬(恭敬)、正(正直)、法(守法)、辩(明察)。《周礼·天官·少宰》篇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辩。”以上六事,皆以廉为首,廉为本。

清廉正直,是苏门家训的重要内容。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省者:忠、信、勤。朱熹《集注》说:“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斯。”古之圣贤皆以“省”修身,省即反省,是一种自省自纠的自我完善。古谚云:“正人先正已,不正己焉能正人。”严于律已,率先重范,方为君子风范。废于贪,行于廉,除了制度的约束,最重要的是内心要有红绳,做人要有底线,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心宁静方能致远,这就是苏洵在《老翁井铭》中提出“自洁自好”的深意。

最后,还是让我们回到三苏祠的飨殿前,一起来欣赏清光绪十九年(1893)眉州州判、云南丽江拔贡杨庆远撰写的长联:

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

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2020年9月20日眉山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郦波:如果可以穿越,我愿放弃一切成为苏东坡!
下一篇:眉山民间文艺家丨捻条画吴乙古


中国农业银行眉山分行 章鱼挑食 农行眉山市分行金穗之窗 同颜画室 国网眉山电力公司专题 八百寿酒业
眉山全搜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