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全搜索

蟆颐山·蟆颐观

成都府河(岷江内江)一路南来,逶迤奔腾,在彭山的江口镇与南河(岷江外江)相汇。自太和场、牛路口以下,地势开阔,水势平缓,波平浪静,宛若明镜,古称“玻璃江”。江边蹲一小山,形似蛤蟆,叫作“蟆颐山”。山围五里,高约千尺。

蟆颐山之得名,据《眉山县志》(1991年版)介绍,是因“山形似蛤蟆之颐,故名”。《眉山县文化志》(1993年版)在“蟆颐山重瞳观”词条下这样记载:“位于县城东门外,岷江对岸的玻璃江畔距城四公里,此山状似癞蟆蛤之下巴,(颐者,下巴之谓也。)故名。”仔细一想,不对了。说山形似某物的下巴颌,而忽略了对整体的描摩,显然是不太准确的,也令人费解。带着疑问,查《眉山县志》(民国十二年版):“蟆颐山,治东八里。以滨玻璃江,林峦特秀,如虾蟆状,故名。”这个解释我赞成,合符古人对事物命名的基本规则。那么,近年来把蟆颐山称作虾蟆下巴之说,从何而来呢?

查《辞海》“颐”字项,有四条释义:一是“下巴”。如:以手支颐。《庄子·渔父》:“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二是养:保养。《易·序卦》:“颐者,养也。”韩愈《闵己赋》:“恶饮食乎陋巷兮,亦足以颐神而保年。”三是作语助,无义。四是六十四卦之一。震下艮上。《易·颐》:“象曰:山下有雷,颐。”孔颖达疏:“山止于上,雷动于下。颐之为用,下动上止,故曰山下有雷,颐。”巜辞海》的解释肯定没有错,关键是采用何种义项,使之更加准确更加符合当初命名此山时的初衷呢?如果只抓住本义来解释,不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如果“颐”只作“下巴”讲,那“颐和园”的“颐”,又当何讲?总不能解释为“一团和气的下巴”吧?

这下清楚了,蟆颐山之得名,“蟆”指形,是对山体的整体把握。“颐”指意,即养,休养、颐养。同时,还要把蟆颐山与中国古老的道教文化联系起来,深入理解,方得其妙。《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二十七卦,即为颐卦。卦云:雷出山中,万物萌发,颐养之道,在于自食其力。君子观此卦象,应思生养不易,从而谨慎言行,避免灾祸。同时要节制饮食,修身养性。这应当是“颐”字的来历及应有之义,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蟆颐山上蟆颐观的由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仁寿黑龙滩,风景这里独好!
下一篇:仁寿这个黑暗洞穴有何秘密?央视《地理中国》为你揭秘!


中国农业银行眉山分行 章鱼挑食 农行眉山市分行金穗之窗 同颜画室 国网眉山电力公司专题 八百寿酒业
眉山全搜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