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全搜索

首页 > 眉山资讯 > 内容

“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三苏祠开展看苏宅“五亩园”如何走出“三词客”

图片

丰富的参观场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三苏的家国情怀。

图片

展示苏家家风的剪影画。

图片

展览上关于苏母教子的相关文物与作品。

图片

书画作品展示。

开展时间

6月8日14:00

展览地点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式苏轩

展览特点

>>>持续时间长,展览期间部分展品将进行更新。

>>>展品丰富,除了展出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文物,还有来自上海博物馆、四川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等10家文博单位的珍贵文物,涵盖瓷器、陶器、石器、金银器等100余件(组)。

>>>打破“壁垒”,展览以现代展示手段解读传统故事,打破时空壁垒,通过雕塑、影片、全息投影、语音打卡等多媒体方式,带游客走进三苏文化的数字艺术空间,与“三苏”来一次意想不到的“亲密接触”。

>>>体验感强,展览以三苏祠为依托,将文化入景、情怀入景,把展览的一部分“搬到”户外,融进古建和园林,成景、成趣,打造全国首个空间串联室内展厅与三苏祠古建园林的景观式展览。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的本色,也是他们为政为文的主旋律。被称颂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三苏父子,他们为文、为政、为人,都被后人推崇为理想的标杆。作为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优秀代表,苏氏一门的家训、家风既深深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也丰富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虽历经千年,仍历久弥新。

6月8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与四川省文物局主办,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承办的“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正式开展。本次主题展以家教家风、家国情怀为切入点和聚焦点,以三苏祠作为展览依托,多维度、深层次地解读三苏父子家国情怀的成因、表现和当代价值,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世人增强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家有五亩园,幺凤集桐花。”要了解三苏父子如何为文、为政、为人;为什么三苏父子能位列“唐宋八大家”,长期被后人推崇;苏家一脉为什么人才辈出,他们有着怎样的家国情怀?答案,就藏在苏东坡笔下的“五亩园”中。

□眉山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幸 文/图

三苏父子的“家”

既有笔墨书香,也有“小轩梳妆”

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是全国首个以三苏家风家教为主题的展出,由“宋代和眉州”“三苏家训、家风、家教”“三苏家国情怀”“‘家’和‘国’融合”四个部分组成。“展览从时代士风环境的影响,到家庭家风家训的濡染,再到匡时济俗价值观的形成,最后升华为引人深思的‘家国’,依次递进、层层深入,通过苏氏家族立身处世的家训、世代相传的家风、以身作则的家教,深入体现了三苏与社会、家国融合共生的阔大格局。”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馆长、策展人陈仲文介绍。

三苏祠式苏轩负一楼是本次展览的集中区域,展览的第一单元,呈现的是眉山苏氏的家风家教,展示内容分为家训、家风和家教三个方面。记者注意到,展馆装修布置中,以现代装饰加宋代文物的方式,还原了苏轼“小轩窗,正梳妆”记忆中家的模样。

家训第一组是苏轼题写在器物上的铭文,他用铭文激励自己,也激励儿子。与苏轼“铭以自省”“铭以教子”对应的,是两方砚台。一为宋代葫芦池抄手石砚,一为宋代歙石银星砚。歙砚是宋代四大名砚之一,产地安徽歙州,苏轼就很喜欢歙砚,评其“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

歙石银星砚正如苏轼的天石砚一样,带有银星。苏轼曾作《天石砚铭》讲述自己十二岁时,在家中玩耍发现一块石头,石头泛着像星星一样的银色斑点。他尝试用作砚台,发墨效果很好,只是没有储水的地方,于是拿砚台给父亲看,苏洵借此激励“这将是你写好文章的吉祥征兆”,并亲手制作砚匣。三十多年间,苏轼身行万里半天下,一直带着天石砚与父亲做的砚匣。贬谪到黄州时,苏轼遍寻不获砚台。四年之后,苏轼无意中又找到了砚台,还给两个儿子分享砚台的故事。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苏轼在《天石砚铭》中写道,表示人生在世保全道德比保全形体更为重要。砚台微物,承载了苏家三代浓厚的父子深情以及苏轼对于人生在世,保全道德比保全形体更为重要的哲思。

在家风与家教方面,展览以立体浮雕、多媒体等形式,讲述苏家先人不以资财为祸子孙、隐名施与、救助兄子等故事,展示苏家世代相传的风尚。在三苏家教方面,展览则着重展示了苏洵和程夫人的教子故事。

“我们知道苏洵是位严厉的父亲,但他具体如何严厉,我们很少知道,在展览中,我们通过苏轼《夜梦》的内容,展示了父亲苏洵的严厉。”三苏祠文博馆员、策展人翟晓楠说。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坒春秋余,今乃初及桓庄初。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钓鱼。”苏轼在《夜梦》一文中,梦到变成七八岁孩童,父亲限期读完《春秋》,但是到了期限自己只读了开头,吓得从梦中惊醒,感觉犹如挂在鱼钩上的鱼儿。“苏轼写《夜梦》时已身在海南,花甲之年回忆起父亲督促读书的情景,仍紧张万分,可见苏洵在鞭策孩子读书上的严厉。”翟晓楠说。

三苏父子的“国”

右文士风中,与王安石“一笑而已”

家风家教和家国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紧紧相依的两个命题。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同构,个体生命与国家、民族息息相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维度和基本内涵。

不朽的巨人来自于故土,来自于家庭,更来自于历史和时代。三苏祠规划建设部部长王荷告诉记者,准备展览期间,工作人员通过深入研究《嘉祐集》《苏轼全集校注》《栾城集》《宋史》等三苏父子相关的重要文献,并邀请国内知名苏学专家,充分利用宋代文学、史学、考古发现、眉山地域文化研究成果,从三苏父子生活的时代与地域、人生经历,多角度、多维度、深层次阐释三苏“裕人约己吾家世”的深厚家风、“忠诚为国始终忧”的爱国热情。

“家”“国”情怀,离不开那片生长的土地。记者注意到,展览的引子,围绕“宋代”和“眉州”两个关键词,讲述三苏父子生活的时代和地域。

“三苏父子生活的时代——宋代的典型特征是文治,文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右文’,一是‘士风’。”翟晓楠解释,右文就是说重视文化教育、重视文人;士风,就是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宋代士大夫普遍具备尊儒重道、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精神,他们都愿意超越个人得失为国家、民族出谋划策。他们出仕做官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荣誉,而是以自己所学造福百姓。苏东坡从小就深受影响。”

苏轼在三苏父子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为了让游客看得懂、听得懂,展览通过雕塑、影片、全息投影等方式,着重展示了苏轼任职地方的经历。凤翔改革衙前役、密州治蝗救灾、徐州治理洪灾、登州乞罢榷盐、杭州治理西湖……每到一处,苏轼都积极践行自己的家国理想,留下了关怀百姓的政绩。

在展示苏轼人生经历方面,有不少文物精品。不仅有文征明晚年真迹《前后赤壁赋》册,还有一册《东坡居士法帖》。“这个法帖不同于普通印刷品,它是一个拓本。里面有两篇苏轼非常重要的文章。一是《到黄州谢表》,是苏轼被贬黄州后,上表皇帝谢恩的内容。从这里面能够看到,东坡历经苦难后,依然对造福国家抱有坚定的志向。”三苏祠助理馆员张家伟介绍,“另一篇是苏东坡写给王安石的,当时因为多次遭到陷害,苏东坡还提醒王荆公‘以发一笑而已,乞不示人’。这表现了两个政敌之间的大度和信任。”

史料记载,1084年,被贬常州的苏轼,想到了在南京的王安石。他把自己的诗文《归去来并引送王子立归筠州》等数篇抄写后,托人呈给王安石“以发一笑而已,乞不示人”。王安石收到信后,便回信欣然赴约,骑着驴前来拜会。苏轼见到名帖,没戴帽子就急忙出来行礼,说:“我今天就以平民服装拜见您。”王安石笑说:“礼法不是为我们这样的人设立的。”这就是大宋文坛历史上著名的“金陵之会”。

“三苏父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高峰,他们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家庭教育子女的典范,构建了一个家庭融入国家、融入社会发展的一个标杆。我们以三苏祠为依托,从历史、地域、文化等角度,多维度、深层次解读三苏父子家国情怀的成因、表现以及当代价值,从一个点位有力地证明了‘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陈仲文告诉记者。本次展览还将现代艺术风格与三苏祠独有的传统古典园林相结合,建设首个室内室外联动展示馆,在古建园林区域设置与环境融合的语音打卡装置,除了沉浸式体验三苏“家”“国”情怀,游客还能通过“打卡”,进一步感受三苏父子的魅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苏洵小学:梁露窈《寻迹》。看苏洵少年,自信洋溢,阳光成长,少年先锋成榜样!
下一篇:关于苏轼的十大猜想:有多少女子想做苏轼的红颜知己?(上)


中国农业银行眉山分行 章鱼挑食 农行眉山市分行金穗之窗 同颜画室 国网眉山电力公司专题 八百寿酒业
眉山全搜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