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古镇90%以上的古建筑花式屋脊都出自于这位老人
2017-01-10 09:06:12 来源:眉山全搜索综合 编辑:admin_ybj 评论:0 点击:
柳江古镇杨村河畔住着一位民间艺人,
他巧通书法、素描、雕刻和古建筑花式屋脊建造。
杨村河、花溪河柔情地拥镇而过,
川西风情的吊脚楼、
中西合璧曾家园让古镇韵味十足,
而这位老人——饶林森,
则让古镇多了几分传奇。
每天早上6点,63岁的饶林森烧好开水,
然后出门绕着古镇溜达一圈。
回来后坐在家门口泡上一杯清茶,押上一口,
悠悠的早晨是老人步入花甲之年来不变的生活规律。
老人是勤劳朴实的农民,
年轻时做过漆工、木工、拣过屋脊。
古建筑花式屋脊建造是饶林森掌握的艺术门类之一。
用老人的话讲,屋脊代表着房屋主人的身份地位,代表着未来的梦想。
自古以来,人们对屋脊头的装饰设计就格外重视,
不仅其装饰的各种形态和图案要美观大方,
还要彰显其一定的人文内涵。
“横向中间起脊,先用瓦面依次错开压起来,
再用砂石、水泥抹合粘连,
然后在瓦上筑小瓦脊,摆出各种图案。”
饶林森掌握了大鹏展翅、红火辣椒花等几十种花式屋脊建造方法。
这些花式屋脊,有的气贯长虹、威风凛凛,
有的精致美观、寓意吉祥,颇受大家欢迎。
在柳江古镇上,
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古建筑花式屋脊都出自于老人之手。
闻名遐迩的曾家园屋脊复古维修,
饶林森组织徒弟亲自参与,
大显身手,复古维修毫无痕迹,非常成功,
经历了两次大地震之后,瓦片依旧纹丝不动,稳稳当当。
饶林森会12种字体,
楷、行、草、篆、隶、魏碑、北魏......
笔力遒劲,深得书法艺术同行的高度赞许。
饶林森喜欢篆刻,
因为自身掌握书法特征、文字美学,
并拥有好的字体章法基础,
老人篆刻起来,得心应手。
老人的书桌上的一个匣子,
里面是几把打磨得十分光滑锋利的刻刀,
和一堆青田石和一些篆刻作品。
篆刻作品固然精美,但创作过程着实磨人。
篆刻的时候只要稍不留神,
刻石头的小刀一滑出去,手上就是一道口子。
为了做出最满意的作品,
为一枚印章的构思布局,就要花去几天时间。
稍有不满意,老人就会磨掉两三次重来。
篆刻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
其博大精深、变幻无穷的章法与举世珍稀之名相配衬。
旁人评价饶林森的作品刀刀精准、恰到好处,
每一颗印章都是令人爱不释手的艺术精品。
但如今,随着现代工业与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
当下科技生产代替了不少手工制作,
其成果往往缺少大自然的灵气。
在饶林森看来,纯手工的东西浸润了
工匠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价值,
点缀了人们的生活,唤起对美的追求,不能被替代的。
更何况,这些手工技艺都是宝贵的传统文化。
古树、流水、人家,
都能激起人们心里对家乡的热爱。
饶林森也不例外,
这是一个不解的“柳江情结”。
他有一本写生集,
每天午饭后,
他会搬把椅子坐在离家不远处画柳江大桥,
或者骑自行车到乡村写生,
或者蹲在某个角落,
用钢笔画记录下柳江的迷人之处。
曾家园、柳江大桥、夫妻树......
一幅幅画面中线条刚劲流畅、细密紧凑,
一页页翻过去,
让人仿佛重游了一遍美丽的柳江。
一幅钢笔画少则由上万根线条、
多则几十万根线条巧妙重叠组合而成。
黑与白的色调是最原始的元素,
凝聚着无可代替的艺术价值。
它的最难之处在于草图勾勒,高光面的处理与灰面的铺就。
还有点线面的处理上、层次感等,
非常费时、费力。
这对于一位花甲老人来讲,
既是艺术技巧的考验,也是意志的考验。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功有巧。
《考工记》中简单的四句话,
生动展现了中国几千年来传承的工匠精神,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收入低、干活累、年轻人不愿意学,
和不少传统技艺相似,
修古建、手工雕刻等如今也面临着传承困境。
饶林森说,学习传统民间手工艺
是一个寻根的过程,
也为自己积累了文化底蕴。
尽管饶林森早年为求生计落下左手残疾,
但传承工匠精神,弘扬传统文化,
依旧成了他毕生的梦想。
他想发挥余热,培养一代年轻人,
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工匠,
而是附着工匠精神和文化底蕴的传承人。
融入用心、专心、耐心及精心、细心和恒心,
为柳江古镇的旅游文化建设和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
去发挥自己最后的力量。
(朱小根 李俊 文/图)(来源:山水洪雅)
上一篇:中国最具投资潜力魅力示范县 眉山人你家乡上榜了!
下一篇:眉山司机注意:春节放假安排、高速免费时间出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