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全搜索

作家王晋川“话说三苏祠”系列之——万世留芳景苏楼

沿三苏祠西大门前行,穿过金丝竹簇蓬的甬道,过梅园左侧,有一小园。园内水波泱泱,桥廊相接,甘蕉遮檐,花草掩径,园之北有一幢二层的仿清建筑,便是苏祠胜景之一的景苏楼了。

景,敬仰。苏,三苏。景苏,即敬仰三苏。景苏楼原不在三苏祠,据《眉山县志》载:“景苏楼,治西。宋司农少卿陈晔总领蜀饷过眉,为苏氏父子建。”惜此楼早已不存,遗址亦失考。1984年,四川省副省长何郝矩路过眉山,顺道游览三苏祠后,建议重修景苏楼,并拨专款20万元。历时一年二个月,斯楼甫成。

景苏楼前院月亮门两侧,有一副对联专咏苏轼,精当贴切,意味深长:

公本不羁才,恨当年知遇难逢,浪迹黄州、惠州、儋州、杭州,销磨许多经济;

我生频吊古,叹此日名流空望,游心诗集、文集、词集、赋集,越发无限激昂。

落款是:乐山布衣宪伯杨昌凝并书 光绪十六年孟冬月。

翻遍《眉山县志》《三苏祠志》,找不到有关杨昌凝的任何资料。我推测,“乐山”是其藉贯。“布衣”则末入官宦或尚未考取功名,抑或自谦、自嘲。“宪伯”是其字。一介布衣,对苏轼有如此深刻的理解,我相信,一定是一位生于清朝的“超级苏粉”。

三苏祠有景苏搂,广西北流市的江滨公园内亦有景苏楼。北宋元符三年(1100),苏轼自琼州还,九月上旬途经北流,在此扎竹筏前往梧州。苏轼见北流江江岸挺直,水流平缓,赞道:“此江如圭乎?”圭即瑞玉,苏轼随口一句话,竟使北流江从此更名为“圭江”。苏轼贬儋来去皆路过北流,县人谓“千秋之幸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5)建楼,名曰“景苏”。迄今香火不断,人皆景之。

无独有偶,被誉为“山川之宝,惟德乃兴”的江西德兴县亦有景苏楼,祭祀的却是苏轼的大儿子苏迈。据康熙版《德兴县志》载:“(迈)文学优赡,政事精敏,鞭朴不得已而加之。民不忍欺,后人仰之。”

苏迈(1059—1119),字维康,又字伯达,眉州眉山人。苏轼有四子:迈、迨、过、遯。迈为第一位夫人王弗所生;迨、过为第二位夫人王闺之所生;遯为侍妾王朝云所生,小名干儿,未及一岁卒于金陵。王弗殁时,迈仅七岁,由继母王闰之、苏轼乳娘任釆莲抚养。苏迈十九岁时,苏轼向殿中侍御史吕陶写信,求为亲家。这封信颇有意思:

里门之游,笃于早岁;交朋之分,重于世姻。某长子迈,天资朴鲁,近凭一艺于师传。贤小娘子姆训夙成,远有万石之家法。聊申不腆之币,愿结无穷之欢。

苏轼得偿所愿,熙宁十年(1077),苏迈迎娶吕陶之女,次年生子箪。“乌台诗案”时,苏迈随侍进京。一日外出,亲戚误送鱼,差点要了苏轼老命。苏轼贬黄州,携迈先行。夜晚,父子孤灯对坐,作“联句”游戏。

(轼):清风来无边,明月翳复吐。

(迈):松声满虚空,竹影侵半户。

(轼):暗枝有惊鹊,坏壁鸣饥鼠。

(迈):露叶耿高梧,风萤落空庑。

(轼):微凉感团扇,古意歌白纻。

(迈):乐哉今夕游,获此陪杖屦。

苏轼对儿子的联句非常满意,高兴地结句:

传家诗律细,已自过宗武。

短诗膝上成,聊以感怀祖。

苏轼誉儿有癖,夸奖苏迈的诗已经超过了杜甫的儿子宗武。后来,苏轼还把与苏迈的联句记下来,题为《夜坐与迈联句》,收入文集。

元丰四年(1081),苏迈对试策进士第。元丰七年(1084)授江西饶州府德兴县尉,与“量移汝州”的父亲同至齐安湖口石钟山,“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经过一番考察,终于得出了石钟山呜的原由。父亲苏轼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给初涉仕途的苏迈予以最珍贵的叮咛,父子深情可见一斑。

苏迈后来辗转于德兴、酸枣县尉,两浙路西安县丞,河北雄州防御推官知河间县,多有政绩。这与苏轼的悉心教诲、人格培养和文化熏陶,显然是分不开的。

其实,景苏楼纪念三苏也好,纪念东坡也好,纪念苏过也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三苏及其后人的尊崇,是对中华文化的敬畏。文脉不断,追根溯源,谁为人民作了好事,人民就永远记住他,纪念他,永远把他扛在肩上,铭记在心头!这,应当是景苏楼给予今天的人们深刻的启示吧。

2020.2.26眉山

作者:王晋川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致敬英雄丨东坡区所有A级旅游景区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免费开放一年
下一篇:注意!3月1日起四川地区200多趟火车停运,多列涉及眉山!


中国农业银行眉山分行 章鱼挑食 农行眉山市分行金穗之窗 同颜画室 国网眉山电力公司专题 八百寿酒业
眉山全搜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