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全搜索

作家王晋川“话说三苏祠”系列之——金鱼亭与《八娘伴母》

老一辈的眉山人都知道,三苏祠有座“金鱼亭”,位于消寒馆之北,船坞之东。亭在水中央,不与岸相接,黄石砌就的台基上,玲珑秀雅的小亭婷婷玉立,别有一番川派园林的野趣。 金鱼亭里有一只用玻璃镶砌的硕大鱼缸,养着各式各样的金鱼,引来无数的游人驻足观赏,金鱼亭因此得名。

上世纪六十年代,三苏祠引进两株昙花,就养在金鱼亭里。眉山人没见过昙花,但听过“昙花一现”的成语,都想看看昙花长什么模样,究竟是怎样“一现”的。因此一早一晚,金鱼池边便添了不少看花的人,眼巴巴地守着昙花巴掌大的叶片一天天伸展长大。

终于有消息传来,昙花要开花了。大人小孩都仿佛打了鸡血针,人人谈论着昙花,吃了晚饭便争着抢着往三苏祠跑。金鱼池边早就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来的早的占据了有利位置,来的晚的只能在人丛中“望其项背”。有先见之明带了板凳的,此刻得意洋洋地“出人头地”。娃娃们则攀上附近的小山,或者爬上树杈,当一回“美猴王”。为了让大家看巴适看仔细,三苏祠的工作人员还特地从茗香轩牵来电线,安装了300瓦的大灯泡,把个金鱼亭照得白昼一般。

等啊,等啊,一直等到晚上十点,金鱼亭里的昙花却蔫妥妥的“闭月羞花”,全没有一点要开的样子。人们开始不耐烦,慢慢散去。突然有人高喊:“快看,昙花开了!”果然,昙花鸡头样的长萼慢慢张开,雪白的花瓣向四周伸展,露出淡黄的花蕊。一阵晚风吹来,昙花轻轻点头,仿佛在向久候的人们问好!不到半个小时,昙花慢慢闭合,低垂下刚才还昂扬的花束。这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根本就不值一提,可当年在眉山、在三苏祠,却是一件引起轰动的大事。

1992年 为迎接眉山县第二届东坡文化节,三苏祠拆掉了金鱼亭,在原址用玻璃钢浇铸出二尊仿汉白玉雕塑,这便是“八娘伴母”像了。塑像中的母亲程夫人侃侃而谈,苏八娘含颌聆听似有所悟。

八娘即苏八娘,苏东坡的姐姐,因在家族同辈中排行老八,故称“八娘”。苏洵有子女六人,老大老二是女子,老三是儿子,皆早夭。八娘从小聪颖好学,与两个弟弟一起同受父母教育,长大后出落得花儿一样美丽。十六岁嫁与表兄程之才,经常受程家虐待,次年产下一子,落下月子病,第三年便因虐含恨离世。苏洵为此怨恨不已,他在《自尤》诗中写道:“女幼而好学,慷慨有过人之节,为文亦往往有可喜。”老父亲自责这段婚姻毁了心爱的女儿:“乡人皆嫁重母族,虽我不肯将安云?生年十六亦已嫁,日负忧责无欢欣。”苏洵痛骂程家为“州里之大盗”,从此与程家割胞断交,老死不相往来。四十二年后,苏东坡谪贬惠州,章惇任命程之才为广东巡按,企图借刀杀人。却不料苏、程两家却冰释前嫌,此乃后话。

后世的人们出于对苏东坡的崇敬和对苏八娘“昙花一现”般的悲惨身世的同情,将苏八娘变身为苏小妹,搬进了传奇故事和戏曲舞台。比如元代吴昌龄的杂剧《苏东坡》,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中的“苏小妹三难新娘”,硬将苏东坡的学生秦少游配给苏小妹作了新郎。还有清代李玉写的《眉山秀》,都有对苏小妹的描述。这些传说和故事虽然不是真实的历史,却寄托着人们对弱者的同情,对聪慧女性的赞美。

《八娘伴母》中的主角是苏母,即程夫人。程夫人(1010—1057)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人,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幼读诗书,温善恭良,十八岁嫁于苏洵,孝敬公婆,任劳任怨。苏洵年轻时壮游天下,“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返”,家中诸事皆交由程夫人打理。苏洵二十七岁始醒悟,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程夫人拿出嫁妆和首饰变卖,在纱縠行租铺开店,不数年即为富家。

程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八娘、苏轼、苏辙幼时,夫人亲教之。一日,读《汉书·范滂传》潸然泪下,孩子们惊问何故?程夫人遂讲东汉范滂为政清廉,忠正直谏,得罪了宦官。三十三岁时,以“诽谤朝廷”罪,将杀之。其母探监。范滂安慰母亲说,儿以直道受诛,虽死无憾,只恨儿不能再供奉母亲了。范母却鼓励儿子:“死亦何恨!”听完这个故事,苏轼慨而跪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程夫人喜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乎?”从此,“奋厉有当世志”的宏伟抱负,牢牢扎根于苏轼心中。

程夫人教子,常以身为范,润物无声。《东坡志林》里有一篇文章,叫“记先夫人不残鸟雀”: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桃杂花,丛生满堂,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

……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苛政猛于虎”,信哉!

苏轼本以母亲“不残鸟雀”的故事,“言政剌过”,讥讽“苛政猛于虎”的时政,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善良慈祥,心怀仁爱之心,对待世间一切生灵的慈母。这怕是苏轼始料未及的吧!

苏轼另一篇文章《记先夫人不发宿藏》,可看作苏轼自我批判的“忏悔录”,发人深省。

先夫人僦居于眉之纱縠行。一日二婢子熨帛,足陷于地。视之,深数尺,有一瓮覆以乌木板,夫人命以土塞之。……其后吾官于岐下,所居古柳下雪方尺不积,雪晴地坟起数寸。吾疑是古人藏丹处,欲发之,亡妻崇德君曰:“使先姑在,必不发也。”吾愧而止。

发:发掘。宿藏:前人所埋的物件。苏轼在文中讲了二件事:一是在眉山老家纱縠行,发现了窖藏,先夫人却命“塞之”。二是苏轼在凤翔,雪后发现有异象欲掘之,被王弗搬出婆母程夫人而阻之。苏轼愧而止之。

苏轼为什么“愧而止之”?是经王弗提醒,他猛然记起了母亲从小的教诲:天不助恶,非义不取。一念之差,年轻的苏轼差点从“天使”变成了“魔鬼”。母爱如和风细雨,时时陪伴着远行的儿子,无论在天堂还是在地狱。这份爱缠缠绵绵无尽期,直到地老天荒。苏轼后来谪贬黄州写《赤壁赋》,心心念念之间,其实都有母爱陪伴在身边:“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程夫人用她无私的大爱,培育出了空前绝后的三苏父子。嘉祐二年,正当三苏父子名震京师之际,程夫人却在眉山纱縠行老宅溘然而逝,享年四十八岁。三苏父子奔丧回眉,葬程夫人于彭山安镇乡可龙里(今眉山市东坡区富牛乡)。苏洵逝后,苏轼苏辙遵嘱父母合葬,当地小地名为“苏坟山”。

苏洵当年有《祭亡妻文》:“昔予少年,游荡不学。子虽不言,耿耿不乐。我知子心,忧我泯灭。感叹折节,以至今日。”后来,朝廷感其贤惠贞节,追封程夫人为“武阳县君”、“成国太夫人”。 宋代大儒司马光赞曰:“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举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底于光大。”从那以后,中国成语里便有了一个新词:勉夫教子;或曰:相夫教子。

有人说,孟母、苏母、岳母为华夏三大贤母。深以为然。

2020.2.16于东坡故里半璧书屋

作者:王晋川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作家王晋川“话说三苏祠”系列之——飨殿拜三苏
下一篇:作家王晋川“话说三苏祠”系列之——江口沉银与三苏祠五碑一钟


中国农业银行眉山分行 章鱼挑食 农行眉山市分行金穗之窗 同颜画室 国网眉山电力公司专题 八百寿酒业
眉山全搜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