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全搜索

作家王晋川“话说三苏祠”系列之——飨殿拜三苏

明清以前的三苏祠是没有大门的,前厅即大门。门前是人来人往的纱縠行,遍植合抱粗的柳树,道路两旁有沟渠环绕,南边是大块稻田,那是三苏祠的祀田。后来修了南大门,前厅便成了二门。

前厅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小青瓦屋面。朝南中间三楹为敞厅,两侧置清代御制碑。一为康熙题“坡仙遗范》,一为乾隆题“玉局风流”。门楣正中有一匾,是道光十四年(1834)眉州知州洪运开书写的“文献一家”,落款为“道光甲午太簇月腊之吉”。“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原指典籍与贤者。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典藉也;献,贤也。”此处指三苏父子集文学圣贤于一家,因此“文献一家”可读作“文贤一家”。落款中的“道光甲午”,是说清道光十四年为甲午年。“太簇”是古代音乐十二律阳律的第二律,古人用十二律配十二月,太簇正好配正月,因此正月亦可称“太簇月”。“腊之吉”指腊祭,是民间传统的祭祀活动,代指腊月祭祀三苏。我想,此处恐还有另一层深意:因为苏东坡出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腊月十九日,南宋以后民间常举办“寿苏会”,也许这块匾就是为贺东坡寿辰而立的吧。上世纪八十年代,这块匾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华名匾”。

前厅有两副对联。一是上海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文学家郭绍虞撰写的:“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落款为:“三苏祠纪念。东坡能使四六散化,古文语化,有时又骈化,诗议论化,词又诗化。变化纵横,莫可端倪。千古一人,罕见其匹。郭绍虞,时年八十有八。”此联充分肯定了三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苏轼更是天才的全能作家,变中求变,不愧为“千古一人”。

还有一副悬挂于门枋:“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此联由四川遂宁人、清雍正文华殿大学士张鹏翮撰文。云南剑川人、四川盐茶使赵藩书写。上联的三词客,当然是指“八家唐宋占三席”的三苏父子。下联的四大家,指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轼。不过四川人更乐于夸赞家乡的先贤,说四大家是扬雄、司马相如、陈子昂与苏轼。此说倒还有趣,姑存其说。

跨过前厅,左右两边是厢房,迎面是建于清康熙四年(1665)的飨殿。“飨”同“享”,意为祭祀。殿前两边置钟鼓,钟乃文物,铸造于明天顺元年(1457)。飨殿前楹悬挂三匾:一是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眉州知州蔡宗建撰书的“是父是子”,意为有这样伟大的父亲,就有这样优秀的儿子。二是四川督学使刘锡嘏撰书的“文章气节”,意为三苏文章,宏伟博辩,超凡脱俗,后世景仰。三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眉州知州金一凤撰、乾隆十六年(1752)眉州知州宋载书“文峰鼎峙”,意为三苏父子如文坛高峰,交相辉映,高山仰止,雄视百代。

飨殿前有三副对联。一是清光绪十九年(1894)眉州州判、云南丽江拔贡杨庆远撰书的长联:“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上联说的是三苏做官时的踪影已不可寻,但他们的卓越成就,犹如浩荡的江河,长留人间;下联是说天意有眷顾,即使历经磨难,三苏仍然扬清激浊,卓然而立,就像风雨中的高山,凛然屹立。二是无名氏撰写的“萃父子兄弟于一堂,谠论忠规,总以爱君为本;侔董贾扬班之钜制,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成文。”上联说三苏从政,循理直谏,忠君爱国;下联赞扬苏轼文章足可与汉代的董仲舒、贾谊、扬雄、班固等文学大家比肩,并形成了“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独特文风。第三副对联出自一位武夫之手,此人姓陈名国栋,四川郫县人,曾任川军第三军第七师师长,后任中央陆军第三十一师师长,上将军衔。民国七年(1918),陈国栋拜谒三苏祠,写下这副对联:“参谒觉殊迟,公昔辅宋摅忠,媲美韩欧,仅慕英风披大箸;从戎嗟太早,我愿投戈讲艺,再携铅椠,来游此地拜先生。”陈国栋十分钦慕东坡忠心为国的精神,赞扬东坡文章可与韩愈、欧阳修比美。同时感慨自己浪费了青春,情愿弃武从文,拜东坡先生为师。第二年,陈国栋率部进驻眉山,对三苏祠进行了大维修,以表达对三苏的崇敬之情。

飨殿庄严肃穆,供奉着“文公苏洵”“文忠公苏轼”“文定公苏辙”的官服塑像。苏洵居中着红袍,轼、辙则着紫袍侍坐两边。宋朝以官服颜色分等级,三品以上为紫袍,三品至六品为红袍,六品以下为绿袍,不入品级的为灰袍。现代人调侃有的人爬得快、权势大,常说某人“红得发紫”,盖出于宋朝呀,呵呵!

苏洵塑像的龛顶有乾隆二十年(1755)眉州知州张兑和题写的“养气”匾:“苏氏之学,以养气为宗。洛中兄弟之理,眉山父子之气,前人并论之矣,而斤斤者狃于洛蜀之见。余谓君子之学,苟有德于心身,有裨于家国,有补于纲常名教,虽圣人复生,亦将进诸訚訚侃侃之列矣。兑和登公之堂,有感于此,遂揭其为学之旨,以志景行。盖我公父子,学有本源。长公之言曰:《易》可忘忧,家有师。次公之言曰: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观其家庭授受之间,则我公父子之崛兴,有宋而陵越百代者,岂独文章名世也哉! 乾隆二十年,岁在乙亥二月十八日,吴兴后学张兑和拜书。”张兑和是浙江湖州人(苏东坡曾知湖州,“乌台诗案”时即从兹被逮),其撰写的跋文,揭示了三苏父子为人为文、治学仁爱的初心和坦荡无私的浩然正气。上世纪八十年代,此匾亦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华名匾”。

飨殿内柱有一对联,是曾任两广提督的云南人马维骐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撰写的:“从岭海间拥节南来,每怀鹤观游踪,画图笠屐空千载;向纱縠行驱车西去,喜挹蟆颐秀气,忠义文章萃一门。”联后有题跋:“余提督粤东时驻节惠州,当谒苏文忠公庙。入蜀五年矣,今春于役嘉阳归,过眉访三苏祠。平生宦辙所经,恒得拜公遗像,不可谓非厚幸云。光绪丁未滇南马维骐撰并书。”

三苏塑像最早是元代改宅为祠时所塑,惜毁于明末兵火。清代康熙四年重修三苏祠时,在飨殿里塑有古装彩绘官服泥胎像,如真人般大小,案前有线香、蜡烛、菜油灯。1966年文化大革命,由一串数字组成的某红卫兵组织,冲进三苏祠砸“四旧”,三苏塑像顷刻间灰飞烟灭。XX红的红卫兵组织落后了一步,恼羞成怒的“司令”带领红卫兵闯进飨殿,将残墙败坯又砸了一次,以示“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的革命豪情。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四川美术学院的师生们于1982年来眉山,重新雕塑三苏儒服像。三尊塑像完成后,怎么看怎么不对劲,活像样板戏里“高大全”的李玉和、郭建光,个个英俊威猛,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模样。2007年,撤去儒服像,采用民间工艺传统手法,重塑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三苏父子官服神像。

如今的三苏祠,已成为国家二级博物馆、4A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研学活动基地,被联合国授予文化遗产保护证书。每年腊月十九,隆重举办东坡“寿苏会”,在飨殿前举行仪式祭拜三苏。我不揣冒昧,撰写了《祭三苏文》以供祭祀诵读:

中华文化,流长源远,

眉山三苏,乡梓先贤。

以德从政,民生为先,

循理无私,立身本源。

老泉廿七,愤起宏愿,

致君尧舜,纵横秦汉。

机策权书,宏辞博辩,

衡论史论,质朴劲简。

东坡子瞻,巨星灿烂,

领牧八州,万民欣欢。

诗词文赋,劈地开天,

雄视百代,英雄千年。

苏辙子由,汪洋泊淡,

夜雨对床,同尝悲欢。

秀杰深醇,一唱三叹,

浩然正气,宁折不弯。

三公卓立,家有二贤,

相夫教子,母慈亲严。

王弗伴读,唤鱼姻联,

千里孤坟,东坡肠断。

嗟其一门,尽皆良善,

大江东去,浪淘千年。

后学殷殷,文脉不断,

幸甚眉山,以祀永远。

2020.2.15

作者:王晋川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作家王晋川“话说三苏祠”系列之——奇池荷极盛
下一篇:作家王晋川“话说三苏祠”系列之——金鱼亭与《八娘伴母》


中国农业银行眉山分行 章鱼挑食 农行眉山市分行金穗之窗 同颜画室 国网眉山电力公司专题 八百寿酒业
眉山全搜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