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全搜索

苏东坡究竟生于眉山何地?

文/刘永

(一组三苏纪念馆图片)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这是妇孺皆知、毋庸置疑的事实。苏东坡是眉山人的骄傲,“三苏文化”是眉山着力打造的城市名片。

但是关于苏东坡在眉山具体的出生地点,却有多种说法:

最普遍的说法是苏东坡出生在眉山城里的纱縠行,即从元朝就已经开始建立,历代都在修缮的三苏祠;

第二种说法是苏东坡出生在眉山纱线街;

第三种说法是“三苏”都出生在距眉山城西七十里的拨股祠,那里“形如飞凤,秀气独钟”,民国年间的《眉山县志》认为“三苏”都出生于拨股祠,后来才迁到眉山纱縠行。

苏东坡究竟生于眉山何地?“三苏”籍贯到底在何方?

按理说,苏东坡在眉山具体的出生地无关紧要,不值一提。但由于事关苏东坡的少年时代经历,也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有人甚至认为他的少年时代直接决定了他后来跌宕起伏的人生。这就让我们不能不认真面对,再次严肃地去探讨这些疑问。

(一)耕读传家的眉山“搢绅”

其实,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的答案就在“三苏”本身。

“三苏”在各自的文章中都为自己打下了标记:眉山苏洵、眉山苏轼、眉山苏辙。“三苏”籍贯无可争辩,就在眉山。

然而“三苏”对自己出生于眉山的具体地址却并没有交代,而且布下了“烟雾弹”。例如,苏东坡在《跋李伯时卜居图》中云:“余本田家,少有志丘壑,虽为搢绅,奉养犹农夫”(见《东坡题跋》卷五)。苏辙在其晚年所写的《葺东斋》诗中也曾言:“我生山溪间,弱冠衡茅住。生来乏华屋,所至辄成趣。”。而且“三苏”在很多诗文中都说自己“在乡里”“乡闾”“乡间”,苏辙在《自写真赞》诗甚至说自己“心是道士,身是农夫”。种种记叙都在强调他们的农民身份,这似乎在表明他们都出生在眉山农村。

“三苏”长期在外游宦,他们在诗文中称眉山为“乡里”“乡闾”“乡间”,是很自然的事。而苏东坡在题跋中说自己出生田家,重点却在表明“搢绅”身份,说白了“搢绅”就是地主阶层。

古人男子20岁称弱冠,而苏辙19岁就中了进士,他哪里还住在什么茅草房里啊?可见这些都不过是自谦的说法。

苏辙倒是在《堂成》诗中说得直白:“三世读书,粗免躬耕”。“三苏”是耕读传家的地主阶层,他们住在眉山城里,在乡下有土地、房产,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红楼梦》中的贾家就是例子,贾家广占良田,靠地租过着奢华的日子。大观园里有稻香村,那公子哥贾宝玉还偶尔展现点农民打扮以示清高。可见“渔樵耕读”形象在古代文人看来是非常骄傲、时髦的事情,这与现代人轻视农村的理解截然不同。

(二)眉山城儿时的传奇经历

苏轼、苏辙自熙宁二年(1069)离开四川,以后就再也没有回过故乡。他们在很多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的诗文中,展现了他们在眉山城家中的生活情景,诗书传家,其乐融融。兄弟二人一起读书、游玩,一起度过少年时代的美好时光。他们也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永恒不灭的青春记忆。

留给后人最大疑问的还是苏东坡在《记先夫人不发宿藏》一文中的记述:“昔吾先君夫人僦居于眉,为纱縠行。”

“僦居”就是租房。于是就此有人推理:既然是租房,眉城纱縠行肯定不是苏家故居。其实,东坡先生这句话是在表述母亲在眉州城内租赁房舍,做纱縠买卖这门生意。这又怎么能证明苏家在眉州城内没有住房呢?

据司马光为东坡母亲所作的《程夫人墓志铭》载:“夫人姓程氏,眉山人,大理寺丞文应之女。……即罄(用尽)出服玩鬻(卖)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成大儒。”

古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程夫人自力更生,帮助夫君成才,事迹令人感动。但说“苏氏极贫”就有点夸张了。苏家如果没有财力,怎么能够资助无所事事的苏洵,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四处游历,到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而且继续去实现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梦想呢?

苏东坡《记先夫人不发宿藏》故事的结局是“夫人之侄之问闻之,欲发焉。会吾迁居,之问遂僦此宅。掘丈余,不见瓮所在。”可见苏东坡一家做生意发达后又迁居了,程夫人的侄儿程之问仍然继续租借这座纱縠行房子做生意,还有意去发掘夫人不肯占为己有的“宝藏”,结果却一无所获。

“三苏”世代居住、生活在眉山城,他们都出生在眉山城也就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事情。在苏东坡请求文学家曾巩为自己的爷爷苏序写的墓志铭中,就记载了苏序在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时,全力守卫眉山城的事件,期间苏序还从容不迫地处理了自己父亲的葬礼。

苏辙在《龙川略志•卷一》中说:“余幼居乡闾,从子瞻读书天庆观。”

天庆观是北宋著名道士张易简所驻道观,具体在眉山何处,已无记载。有人考证说天庆观亦名天庆宫,位于丹棱县北龙鹄山。

此地离眉山城八十余里,苏轼、苏辙小小年纪就奔波到那么远去读书似无可能。对此《东坡志林》也有记载:“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太初,眉山市井人子也。”

很显然,天庆观就位于眉山城附近。而且同学陈太初就是眉山城街巷里的孩子。陈太初也是北宋著名道士,晚年的苏东坡相信自己的这位同学已经羽化升天,成了神仙。他后悔自己没有像同学陈太初那样坚持修道,以至于到老还在饱受尘世煎熬。

(三)“拨股祠”引发的误会

实际上,关于“三苏”都出生于拨股祠,后来才迁居到眉山纱縠行的说法,是清代时期少数文人根据传说得来的发明,之前这个说法没人认可,更没有文献记载。

清代《眉州州志》记载:“三苏父子皆生于拨股祠,后迁于纱縠行。”清人刘鸿典有记云:“眉城纱縠行有三苏祠,旧相传为三苏故宅,而州西七十里有拨股祠,亦相传为三苏故宅。说者谓三苏父子皆生于拨股祠,既乃迁于纱縠行,理合然也。……查元明以来,此地即有三苏祠,而今所谓场者,嘉庆二十年(1815)始兴,因三苏祠故得名。至拨股之说,或云拨一股族人,或云拨一股祀产,姑存待考。” (见民国十二年的《眉山县志》卷五)很显然,清代州志和清人笔记都只是推测,不足为凭。

据说,这所谓苏家的乡间私第位于眉山城西七十里一个名叫拨股祠的地方。

拨股祠,亦称拨股庙,位于今东坡区三苏乡三苏场(光绪版《丹棱县志》卷二亦名为“东坡场”),距眉山县城70多里,距丹棱县城仅有10来里。

据地方传言,苏家最初定居于眉山之修文,后可能由于家族繁衍生息,其中一支便从家族田地中划拨一股地方,迁徙定居到了今之三苏场,这一支族人为纪念这一重大事故,故立祠名拨股以志纪念。

“元明以来,此地即有三苏祠”,也有可能是“三苏”后人为纪念他们的祖先而修建的。

但毕竟这传说来自民间 ,有点草率。于是有人就到苏东坡及其弟苏辙的诗文以及宋人的笔记中去引证。他们在苏东坡的诗作《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组诗五首中发现了石佛山,而且考证出这石佛山就在拨股祠附近。

据《眉山县志》(民国版卷一):“石佛山,治西,山半有石佛像。东坡寄子由诗:‘卜田向何许,石佛山南路。’指此。”据此他们更加坚定了“三苏”都出生于拨股祠的观念。实际上“三苏”根本就没有在这石佛山下居住,这是错误理解这首东坡寄子由诗引来的大误会。(关于苏东坡《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组诗,笔者还有专文论述)。须知这是张冠李戴,此“石佛山”非彼“石佛山”也!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清代以来主张“三苏”都出生于拨股祠的人们,还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史实:拨股祠所在的三苏乡从隋开皇十二年(592)丹棱建县起,经唐、宋、元、明,到清代止,一千多年来,这三苏乡都属于丹棱县管辖。直到清康熙六年(1667),眉州知府赵蕙芽以“眉州地狭事繁难任徭役为词”,才将丹棱原东馆、蟠鳌二镇(拨股祠所在的三苏乡在内)所辖地域划归眉州(今眉山市东坡区)管辖。

怪哉,考证来考证去,这“三苏”根本就不是眉山人,成了丹棱县人!

况且“三苏”如果真的诞生在这个叫拨股祠的地方,他们绝对不可能刻意去隐瞒这个事实。

有人辩解说古人称籍贯大都有举州(郡)不举县的习惯。而事实是三苏在大量的诗文中所写并非如此。

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说苏东坡“世家眉山”,苏东坡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说王弗为“眉之青神人”,《乳母任氏墓志铭》说任氏为“眉之眉山人”。同为眉山人,县份籍贯分得很清楚。因此这种“举州(郡)不举县”的说法不能成立。如此看来,所谓“三苏”都出生于拨股祠,然后才迁到眉山纱縠行,这种错误言论可以休矣!

作者简介:刘永,现供职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税务部门,爱好文史,从事文同、苏轼研究,有《文同评传》等书籍出版。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相关热词搜索:眉山 苏东坡

上一篇:爱菲儿跨界文化演艺—2018 国际夫人大赛前20强美图看看看
下一篇:传承东坡志 书香二十年 ——眉山本土作家相聚《百坡》


中国农业银行眉山分行 章鱼挑食 农行眉山市分行金穗之窗 同颜画室 国网眉山电力公司专题 八百寿酒业
眉山全搜索
回到顶部